登录
|
注册
首页
期刊中心
图书中心
资源中心
我要投稿
关于我们
期刊
图书
资源
热搜:
建筑细部
新刊速览
A quick look at the new issue
more >
《建筑细部》2023年第4期-总第119期 立面
《建筑细部》2023年第3期-总第118期 材料与表面+屋顶
《建筑细部》2023年第2期-总第117期 整建+酒店
《建筑细部》2023年第1期·总第116期·建筑外围护结构+循环经济
读者服务
Reader service
我要出版图书
我要发表文章
我要下载资源
我要联系编辑
行业动态
Industry trends
新刊速览 |《建筑细部》2023.2现已出版
2023年第2期主题:整建+酒店/// 简介 在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和能源危机的大环境背景下,对既有建筑进行整建与改造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接受和认可。相较于建造新建筑,对旧建筑进行改造,无论是从生态、社会,还是从经济方面来说,都极具优势,但适应性再利用也会引发一些难以预见的问题,比如在结构和细节等方面,本期杂志的“整建”部分内容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酒店”部分则介绍了多个酒店或旅馆项目,这些项目极具个性化,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感,具有更强的故事性或适合网络打卡的特色环境。/// 目录/// 精彩内容赏析 废弃工厂华丽变身位于大连市核心区的三十七相旧址原本是一座废弃的工厂,建筑师对其进行了改造,使其成为一座充满视觉想象的综合性文创园,为大连的城市更新树立了一个全新的范式。改造策略的第一步是新立面网格的建构,第二步则是立面体块的构成。建筑师引入白色穿孔铝板和套窗这两种体块组团,基于立面网格,运用这两种组团排布出随机交错的形态,将原本单调的长立面转变为丰富的光影与材质的视觉体验。关于室内空间的设计语言,建筑师认为它首先要呼应建筑的独特形式,与此同时,各个业态空间也应当具备统一的形式逻辑。通过隐喻的设计手法,建筑师最终提炼和发展出一个专属于大连三十七相的形式语言——“波动”。颜色运用是表达设计主题和空间个性的重要手法。建筑师为每个空间都挑选了专属的色彩搭配,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感受和空间体验。医院改造的难民博物馆丹麦难民博物馆的两座旧建筑曾经是一个难民营的医院,由于其空间太小,无法满足展览需要,于是被进行了改造。建筑师设计了一个新的弯曲结构用来封闭开放的角落,同时连接起两座历史悠久的原有建筑。新结构面向道路的一侧为垂直耐候钢板条立面,而内侧则为曲面玻璃立面。参观者越过几乎完全由这层玻璃立面围合出的小庭院,可以看到远处的一片树林,那里曾经也有一片收容难民的营房。原有建筑的端墙也是博物馆的一部分,它们通过连续的玻璃连接件与新结构连接起来,光线可以从侧面玻璃照射进建筑内部。那些冒险跨过门槛,以为会进入难民营世界这一主题空间的人,会发现自己竟然置身于一个明亮的接待空间中,这里的墙壁和天花板都是由极具雕塑感的木肋条结构塑造而成的。
时间:2023-05-23 00:00:00
诺贝尔科技文化中心 | 山琮之舞
-项目信息-项目名称:诺贝尔科技文化中心业主单位:杭州诺贝尔陶瓷有限公司项目地点: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临平大道1133号总建筑面积:7067.64平方米;地上:6802.05平方米,地下:265.59平方米项目年份:2022.04项目类型:企业文化体验中心设计主持人:林琮然&杜柏均建筑/景观设计:CROX阔合+柏仁设计建筑/景观设计团队:林琮然,杜柏均,李本涛,孙立东,Darcy,刘慧,张秀,周天野,顾博闻,周晨媛,黄培耿,Ale,朱飔晗,张鼎室内设计:柏仁设计室内设计团队:杜柏均,王稚云,王徐菲,吕青青,赵泽超,孙浩军,林新晨建筑景观施工图配合单位:杭州名成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幕墙设计单位:浙江天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幕墙施工单位:浙江解放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室內施工工程单位:浙江银建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摄影团队:亮點影像highliteImage,张静(三像摄)-前言-诺贝尔科技文化中心位于余杭开阔的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经历五年的设计与建造,于2022年对公众开放,为工匠、企业家、设计师、材料研究人员和游客们提供交流场所,整合了教育、展示、会议、体验、研发等多重功能。作为全球首个最大陶瓷岩板体验空间,它旨在引领产业革新,以工业技术与建筑设计的碰撞,赋予陶瓷制造业发展更宏大的时代意义。阔合CROX林琮然表示,“在‘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发祥地形塑建筑,希望再造‘琮’的精神,将‘礼天地四方’的文物,转换为承载自然的空间。”∆项目概览∆山形屋面-前卫自然-建筑体态由天圆地方展开,藉由超山、半山与临平山所环绕的山形,构成了流动的曲形概念。建筑以方为基底,通过泥塑般的造型手法,提取出一种写意的坡屋顶。曲面屋面在一片厂区内宛若凸起的山谷,平衡了工业厂房与前方高架路桥的紧张关系,让行经于此的人们感觉到远方山体延伸而来,让厂区有了更自然的氛围。在屋面凸起的中间是朝向天空的留白,中空的圆不仅将光线与空气引入室内,更与下方的环形多功能报告厅呼应,让人文交流的场域与自然感悟的中庭产生天人合一的精神,也构成建筑内外一体的布局形式。∆ 空中花园鸟瞰文化中心如同地表垄起的山脉,前方引导人们行经蜿蜒小路,通过镜面水池,由通过抬起的建筑入口进入大厅,墙面在虚实交错的光影下,让空间形成一种优美有序的气息,核心区的阳光透过两片偌大弧形墙的缝隙洒下,层层叠叠地铺展开一种仪式感。由此进入各个展厅,也可顺着弧形楼梯通往上层,二楼的布局围绕静谧的中庭展开,人们可自然过渡到各个功能空间,其所在,有精心,有惊喜,让人回味无穷。∆入口视角 ∆室内一层视角灵动的动线设计不止于此,环绕式的观览体验,内外情景的交融,自然气息的深入,正是“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中引人入胜的叙事性呼应。更多精彩的内容请点击此:细部公社
时间:2023-03-13 00:00:00
新刊速览 |《建筑细部》2023.1向你奔赴而来
新刊速览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在这个万物生发、欣欣向荣的季节里,《建筑细部》也迎来了她在2023年的第一期杂志。本期包含两大主题:建筑外围护结构+循环经济。基本上所有的建筑都有外围护结构,而循环经济又是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之下建筑行业需要优先考虑的施工理念,本期的精选工程案例是如何以它们独有的方式踏上通往新建筑时代之路的?又是如何利用现有的建筑资源对砖块、窗户等建筑构件进行再利用的?希望接下来的内容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如何让城市成为你家后花园?」一说起当代日本建筑,你的脑海中是否会浮现出一个纤细的建筑框架加上精致装修的空间?不过,自从2011年日本东部发生特大地震以来,以诗情画意的姿态为特色的日本建筑形象已摇摇欲坠。年轻一代日本建筑师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下,譬如,如何尽可能利用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应对气候威胁以及满足新的居住需求。位于东京东北部的高崎就有这样一幢住宅,这里不仅住下了一个四口之家,还展现出了一种感官上的对比碰撞:轻与重、明与暗、奢华与简朴、张扬与内敛。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建筑的围护结构功不可没。 外层立面是由半透明聚碳酸酯构件组成的均匀框架,好似漂浮在地面上空。之所以会有这种轻盈感,是因为这些构件连在了纤薄的钢结构上。私人户外区域位于外层立面和内层立面之间。在聚碳酸酯构件下方挂上织帘,就可以将私人户外区域与外界分开。这样的设计使周围的建筑呈现出了一种模糊的抽象感。 建筑围护结构和起居空间所选用的材料都很朴素,将室内外空间联系起来。灰色的抹灰墙面、镀锌钢板、白色的聚碳酸酯构件、木质地板、窗户和家具与带有白色涂层的钢结构组件相得益彰。室外一侧的钢结构组件色调比室内更深,室内显得愈发亮堂。 室内空间的过渡也遵循了流畅性原则,与建筑的两层围护结构之间的过渡类似,形成了和谐的艺术空间形态。正如建筑师所介绍的:“我们想创造一栋开放、生动的住宅,让住户的生活与城市融为一体,让城市成为他们家的后花园。” 「就地发掘拆除材料的潜力」在这个气候危机的时代,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改造建筑是所有建筑师必须探索的课题。建筑行业对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影响颇大,建筑的拆除和新建怎能仍然墨守成规?“我们必须彻底改变建筑行业的现状,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一位建筑师表示。这位建筑师说到做到,她在巴塞尔改造了某零售巨头的配送中心,使之摇身一变成为一座文化商业大楼。她只在原有结构上做出了必要的调整,尽可能选用原建筑用过的组件,从而避免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为充分利用现有材料,建筑师让工人从实木建筑组件上拆下螺栓和板材,将这些板材锯成板条,并最终黏合成胶合层压木材构件。在窗户的设计上建筑师也选用了现成的仓库积压产品。此外,屋顶还安装了大面积光伏板,每年可生产约47万千瓦时可再生能源。 经过改造之后,这座文化商业大楼的框架结构为室内布置提供了极高的灵活性。一间咖啡馆、各种各样的商店以及生产设施都安置在一层。来访者在二层可以看到一个攀岩大厅和两个体育馆,主要供附近学校和工作室使用。租户自己负责对壳体构造进行装修。在巴塞尔,重复利用现有建筑构件的项目未来一定还有更多。为此,积极参与此类项目的建筑师都能获得一份包含相关建筑构件的数据表。他们可以使用该文件轻松完成订购钢筋混凝土带肋天花板、铝质立面或固定玻璃门窗等建材的工作。 稻草捆也能当保温层? 对于普兰克施特滕修道院的修道士来说,保护天地万物就是他们的日常。他们不但将修道院所属土地用于栽培有机农业产品,更对修道院的扩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扩建目标是通过尽可能使用可再生的、对生态和生物无害的材料,来符合被动式房屋标准。这座新建成的三层长条形建筑包含30间客房、一所幼儿园以及教区办公室。它可能是德国南部迄今为止最大的、采用稻草捆当保温层的建筑。地面以上的建筑立面由预制木框架构件组成,其内填充了由长茎小麦和黑麦秸秆压制而成的小型稻草捆。屋顶也采用了稻草捆保温层,就安装在屋顶梁之间。 在使用年限将至时,可在拆除时按类型对墙体和屋顶构件进行分类:稻草和黏土抹灰可以用于堆肥,无论是未经处理还是涂有天然油漆的结构木材均可重复使用,石膏和木纤维板可进行回收利用,地板构件也支持拆卸,只有木材和混凝土复合天花板无法持续利用。 为了获得建筑许可证,建筑师在每层楼都设置了一个直通室外的紧急出口,装有火灾探测系统,而且没有在外墙上安装任何设备。此外,他们还采用了不易燃的材料对稻草捆进行逐层封装,其外部由石膏纤维板构成,而内部为多层黏土抹灰。 在较低一层的卧室中,建筑师选用了无覆层、部分开裂的实木天花板。这种定制天花板没有采用胶水黏合,而是使用了并排放置的云杉梁,通过横向钉钉的方式进行组装。新建筑中共使用了500根这样的云杉梁,其上覆盖了一层混凝土,形成了跨度长达10米的木材和混凝土复合天花板。 看过以上几个项目介绍,你是否感受到了当代建筑师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所做出的努力?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主题的工程案例,敬请期待即将出版的今年第一期杂志!2023年,《建筑细部》将一如既往地与你结伴同行!
时间:2023-02-24 00:00:00
征稿启事 |《建筑细部》2023投稿主题+格式须知
建筑细部国内统一刊号:CN 21-148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518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专业建筑类期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孔宇航教授担任主编。现就2023年度本刊六期主题向您征稿。征集文章均将刊登于2023年本刊各期中。2023年杂志主题2023.1(2月20日出版)建筑围护结构+循环经济BuildingEnvelopes+CircularEconomy2023.2(4月20日出版)整建+酒店Refurbishment+Hotels2023.3(6月20日出版)材料与表面+屋顶MaterialsandSurfaces+Roofs2023.4(8月20日出版)建筑与气候+小型场地ArchitectureandClimate+SmallSites2023.5(10月20日出版)混合用途+立面MixedUse+Facades2023.6(12月20日出版)玻璃结构 GlassStructure投稿须知《建筑细部》杂志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关于来稿论文格式1.文稿要求(1)投稿论文是著作权人独立取得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论文的内容不侵犯他人著作权和其他权利。来稿必须在理论上有创见、在开发应用上有创新或对国民经济建设有重大参考价值。(2)文字须精练,全文控制在6000字中文以内。(3)全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及作者单位、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份、性别、职称)、中文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英文题目和作者姓名、单位、摘要关键词,如属基金项目或攻关项目,请在首页页脚注出。2.题目和中英文摘要文章题目不宜超过20字,二级和三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1”,“1.1”,“1.1.1”。中英文摘要必须采用第三人称,最好采用现在时态编写。摘要应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中文摘要长度控制为200 ~ 300字,中英文须对照。3.量和单位量和单位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规定,不得使用已废弃的单位,如高斯(G和Gs)、亩、克分子浓度(M)、当量浓度(N)等。量和单位不用中文名称,而用法定符号表示。4.图、表与图纸文中图、表只附最重要的,图表名均需加注英文。表格请制成三线表,表内无斜线、竖线。图片在文中的位置要清晰,并需要单独提供图片文件,分辨率不低于300dpi,JPG格式。图纸最好提供矢量格式,计算机绘图要清晰,线条适中。标目中物理量的符号用斜体,单位符号用正体,坐标标值线朝里。标值的数字尽量不超过3位数,或小数点以后不多于1个“0”。如用30km代替30000m等,并与正文一致。5.参考文献列出的参考文献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且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按文稿中的引用顺序排列,并在文内相应位置用上标标注。6.编辑部联系方式来稿请发邮箱:lepusdetail@qq.com,并致电编辑部(联系电话:0411-84708405)予以确认。联系人:杨丹(编辑)、张昕焱(编辑)。7.投稿时间请按照拟刊登期数的出版时间,提前3个月投稿,如:2023年第3期的出版时间为6月20日,请于3月底之前投稿。8.其他事宜本刊采用即时审稿制度,来稿即审,同行评议并于一个月内反馈审稿信息。无论录用与否,本刊都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确定录用之后,本刊即可开具录用通知;刊登之后,本刊即奉上当期刊物1册。
时间:2023-02-22 00:00:00
查看更多
《建筑细部》微信
《建筑细部》微博
社淘宝店
社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