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新闻分类:社内新闻

发布时间:2025-03-28

作者:姜雨昕

新闻来源:社内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辽宁省推进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是大连市“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提质升级的关键之年,也是大连理工大学的“卓越发展年”。一年来,出版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一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大连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守大学出版社立业的初心使命,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不断强化政治建设,持续发力出版主业,通过创新驱动科技赋能,经营业态持续升级、产品矩阵不断优化、品牌影响日益提升,在实现自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进步贡献重要力量。

  本报告将围绕出版社过去一年在阵地建设、精品建设、队伍建设、智库建设、业态建设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工作,详细阐述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在2024年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一、筑牢意识形态防线,持续强化政治引领

  出版社秉承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的出版方针,不断提高出版社政治站位,强化“四个意识”,在审读中加强对政治性、政策性问题的把关,牢牢把握好政治方向、出版方向和文化方向。注重强化选题论证,严格落实选题三级论证、内容三审三校、重大选题备案等制度。严把书稿导向质量关,认真落实责任编辑、责任校对、装帧设计、责任印务等工作机制,做到图书质量的全流程监控和管理,全年图书出版导向零偏差。

  围绕打好审读、质检能力双提升的“组合拳”,学深悟透全方位把握政策方向,通过各类各级会议、专项学习研讨等方式开展学习;每月在社内开展不同主题的内部培训,全面提升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及员工专业化能力。持续深入强化底线思维,加强内容导向管理,完善把关环节,充实审读、阅评队伍,确保图书导向正确、内容精良。切实守好出版阵地,不断优化出版物的品质,始终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推动科技进步、行业发展。

  二、精筑出版规划蓝图,厚积学术精品力量

  1.立足文化前沿,构建出版矩阵。

  立足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初心使命,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每年服务的读者人次均以千万计,学术著作、科普读物填补诸多科研、科普阅读空白,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其中部分作品通过版权输出,经施普林格出版社、皇家柯林斯出版集团等发行海外;高等教育出版服务于全国700余所高校,众多品类获评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出版服务于全国95%以上15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国家规划教材建设成就显著,在“十三五”“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中,高职专科教材入选品种数蝉联全国出版社第二、大学出版社第一;基础教育出版有7个系列189种图书入选辽宁省中小学教材、教辅用书目录,服务于全省280余万名中小学生。

  2.以坚持精品路线为品牌战略核心。

  依托大连理工大学的学术引领优势,聚焦学术出版、教材出版的主流航道,同时汇聚全球优质媒介资源,持续打造精品并建立起自有IP,以“走进大学”系列丛书、“词说学科”系列丛书、牛津大学通识读本、Why Study等一系列大套系为支撑,在出版市场逐步建立起“说学科”的自有IP。通过滚动式发展,《走进大学》套系已实现累计超2000万的发行码洋。在部分学科类学术出版中,实现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同频共振,通过在精品路线上的领航探索,不仅提振了自身影响力,也为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起到助推作用。

  出版社还承担了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相关教材的出版工作,配合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组织民政系统各领域专家、各有关院校的权威学者,以及民政行业的技能精英,共同编撰了民政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竞赛等系列教材。本套系列教材全面覆盖了养老护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孤残儿童护理员、假肢装配工、遗体火化师、公墓管理员等各民政职业领域。其中,《遗体防腐整容师国家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教材》《假肢装配工国家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教材》《矫形器装配工国家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教材》《社区治理职业技能教材》4套教材,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和实用性,已成功入选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

  3.服务国家战略并以此为指引打造文化臻品。

  2024年出版社累计获各类奖项荣誉58项,获奖数量和含金量不断提升。《词说学科》一期项目(62册)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220万元),并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规划出版物。在教材建设方面,国规教材入选数量丰硕,截至目前“十四五”国规教材入选品种数(高职)319种蝉联全国第二,大学出版社第一。《失智失能照护》等32种获评省级“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等5种获评浙江省“十四五”重点教材建设项目,《食品标准与法规》等3种获评食品工业行业“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三、拓宽国际出版通路,提升文化输出效能

  1.深度拓展国际合作版图。

  作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024年出版社荣获2024“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化突出贡献奖,入选丝路文化交流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被摩洛哥职业教育与就业发展办公室授予优秀合作伙伴;联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院校和企业交流协会及国内职业院校共建教材及课程资源;受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教育委员会委托,联合中非职业教育联盟建设数字教材;与中北非国际教育创新联盟达成战略合作;同时与联合国旅游组织、匈牙利塞格德职教中心、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认证中心等18个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涵盖教育、文化、学术等多个领域。国际合作伙伴包括联合国旅游组织驻欧盟大使乌伊海伊·伊什特万、世界技能发展联盟主席奥斯卡·范蒂尔等知名人士,以及牛津大学出版社、伦敦出版合作公司、日本小学馆等知名出版传播机构。

  2.文化输出、引进成果优质多元。

  2024年出版社在版权与实物输出方面成果显著。推出一批成体系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领先科技水平的“出海”精品项目,累计实现百余种图书版权输出,两千余种图书实物输出,辐射全球几十个国家。在文化科普、职业教育、课题研究等领域形成标识性品牌。文化科普方面,“哇哦!中国科技了不起”系列图书版权成功输出至韩国等国家,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科技创新的窗口;“走进大学”系列部分书籍输出至新加坡等国家,《什么是公安学》(英文版)更是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合作伙伴;“数学家思想文库”系列输出至美国等国家图书馆,标志着中国数学科普图书在国际传播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让世界领略到中国数学的博大精深。 职业教育方面,出版社联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国内知名职业院校,精心打造“丝路匠心‘中文+职业技能’系列教材”及课程资源。这些教材和课程资源应用于海外40余所分校及中文基地,有效解决了教育出海面临的教材、课程本土化融合难题,为海外学子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传播了中国文化。课程标准方面,出版社联合中非职业教育联盟建设职业教育国际化数字教材,并启动“中国优质课程标准和国际化精品课程”输出摩洛哥、埃及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将中国优质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和精品课程推向国际市场,推动“中国标准”走向“国际标准”,助力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随着出版社自身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先后引进了小小牛顿学苑STEAM系列、“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迪士尼”等著名IP,在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利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2024年出版社通过国际书展、文化交流活动等国际舞台自信发声,分享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和成果,协办了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深度参与“中国——北非国际产能合作与高质量职业教育标准推广赋能职教出海研讨会”和“央企赋能探索职教出海产教融合新路径论坛”等活动;组织“2024年走向世界中国职业教育方案——共建‘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合作成果”优秀案例征集活动,遴选出201所院校优秀出海成果案例出版推广,对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实践成果进行深度挖掘与展示,为做深做细国际交流打下坚实基础。

  四、深度重组内部资源,守护员工发展权益

  1.以机构整合、资源重组为抓手,不断挖掘内生动能。

  出版社内部形成一支总数近300人、高级职称40人、中级职称10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54人的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2024年出版社通过成立营销中心,组建出版研究院、颜值委员会,进一步完善组织结构建制。营销中心的成立从机构上实现了传统渠道与网络平台以及短视频、多媒体的融合,实现了教材出版与市场出版的融合,为出版社搭建起立体式营销渠道;出版研究院利用既有优势,领先布局、研究行业前沿,把握先发机遇做好基础建设,积极拥抱前沿技术,为业态转型升级做好相应的资源储备、人才储备;颜值委员会旨在进一步提升出版物的审美价值、情绪价值,是贯彻精品意识的又一阵地,这些专业人才在出版的各个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

  2.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同频发展。

  出版社高度重视员工权益保障。在工作环境方面,不断优化办公设施和工作条件,为员工创造舒适、便捷的工作环境。在职业发展方面,建立完善的晋升机制和职业规划指导体系,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鼓励员工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和进步,2024年新晋编审2人,副编审4人,新增中级职称12人,评选年度“大编辑”奖2人,发现并培养创新、实干、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实施有计划的新陈代谢;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特别是编辑队伍的高层次、高学历人员占比,新入职员工均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在激励机制上,在全社范围实现全方位的绩效考核,完善奖励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考核办法,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兼顾公平与效率,让员工的付出得到合理的回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3.扩充专家团队,增强专业智慧。

  2024年充实外聘专家队伍25人,这些专家来自各领域的权威人士,涵盖了学术研究、教育教学、文化传播等多个专业领域。他们为出版选题策划、内容审核提供了多元视角与专业智慧,在选题论证、内容评审等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筑牢了出版质量根基,为打造高质量出版物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内部管理上,保证编辑培训时长大于100学时/人,不断提升内容把关、价值引导等专业能力,通过不断优化出版物的品质。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合作,努力将自身打造成文化弘扬的输出阵地和文化建设的优秀标杆,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五、领航探索融合出版,科技赋能数智转型

  1.大力投入数字化出版技术。

  依托大连理工大学的教学优势、科研力量和人才资源,在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浪潮下,出版社不断提高对前沿技术的现实应用,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2024年初步搭建起功能完备、交互性强的智慧教育云平台,通过创建图书和资源版权库,借助大数据、云计算、AI、区块链、AR/VR等新兴技术,在固有版权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产品,打造学科元宇宙、魏博士的天气科学绘本元宇宙等项目,拓展图书产品的表达范围,培养读者新的消费形式;积极探索“传统出版+版权运维+人工智能”的新型出版模式,通过优质版权挂牌交易,借助版权交易所平台,实现数字资产确权、入账和交易,推动版权与数字业务融合转型。

  2.以科技创新服务文化出版事业。

  通过融入丰富的多媒体元素,为传统纸质图书赋能,如生动有趣的微课视频、直观形象的3D模型、互动性强的习题等,2024年出版社已自建微课、视频、音频、动画、AR等资源10万余个,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极大地提升了教材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助力教育质量的提升,并成为图书版权新的增值点。同时,围绕科创服务,服务文化出版,在纵向课题数量质量方面、专利建设方面、论文发表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

  六、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反哺社会投资期望

  1.完善治理机制与规范运营。

  2024年,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持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制订了严谨科学的管理制度。在选题策划环节,深入调研市场需求和学术动态,确保选题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在书稿编审校管理方面,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规范编辑流程,确保出版物的质量;在合作项目监督管理上,加强对与国际教育组织、海外出版社等合作项目的监管,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完善的治理机制,出版社实现了运营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履行社会责任与反哺社会。

  作为东北地区连续多年单体经营规模的行业龙头,出版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反哺社会投资期望。2024年,融资一千万元设立内部基金,专项扶持社会效益优、套系规模大、生产周期长的出版项目。其中,重点倾斜有影响力的海外出版事业,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这些举措,出版社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发展,还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回报了社会各界的投资与支持,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2024年,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在各个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未来的发展中,出版社将继续秉持初心,不断创新进取,在出版规划、国际传播、意识形态建设、人才培养和公司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推动文化繁荣、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