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以“高等工业学校无机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和“工科普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框架”为根据,结合编者多年从事无机化学和普通化学教学和多次编写大学化学教材的经验,在《无机化学基础教程》(牟文生、于永鲜、周硼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本教材体现了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反映了多年来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力图做到精选教材内容,内容深浅适度,确保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应用性;适当介绍了化学学科的新发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其知识面;注意了中学化学教材内容的变化,借鉴了国内外多种大学化学教材的先进性,博采众长。本教材内容的叙述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力求做到深入浅出,语言简练,通俗易懂,便于自学。
本教材共11章:气体、液体和溶液;化学反应的能量与方向;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酸碱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基础;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化合物;主族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过渡元素;部分习题参考答案;附录。
第1章 气体、液体和溶液 /1
1.1 气 体 /1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
1.1.2 气体的分压定律 /3
1.2 液 体 /4
1.2.1 液体的蒸发及饱和蒸气压 /4
1.2.2 相变和水的相图 /6
1.3 溶 液 /6
1.3.1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6
1.3.2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7
习 题 /12
第2章 化学反应的能量与方向 /15
2.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5
2.1.1 化学反应计量式 /15
2.1.2 反应进度 /15
2.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16
2.2.1 热力学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 /17
2.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7
2.2.3 化学反应热 /18
2.2.4 热化学方程式 /20
2.2.5 化学反应的焓变 /21
2.3 熵与熵变 /23
2.3.1 化学反应的自发变化 /23
2.3.2 混乱度与熵 /24
2.4 Gibbs函数与反应的方向 /26
2.4.1 Gibbs函数 /26
2.4.2 Gibbs函数变与反应的方向 /27
习 题 /29
第3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33
3.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33
3.1.1 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 /33
3.1.2 用反应进度定义的反应速率 /35
3.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35
3.2.1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5
3.2.2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7
3.2.3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9
3.3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39
3.3.1 分子碰撞理论 /40
3.3.2 过渡状态理论 /40
3.3.3 活化分子、活化能
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41
3.4 化学平衡与标准平衡常数 /42
3.4.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42
3.4.2 标准平衡常数 /43
3.5 化学平衡的移动 /48
3.5.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8
3.5.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9
3.5.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1
3.5.4 LeChâtelier原理 /52
习 题 /53
第4章 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58
4.1 酸碱质子理论简介 /58
4.1.1 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58
4.1.2 质子转移反应 /59
4.2 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 /61
4.2.1 水的解离平衡 /61
4.2.2 溶液的pH /62
4.2.3 酸碱指示剂 /63
4.3 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平衡 /63
4.3.1 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63
4.3.2 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 /65
*4.3.3 盐的水解平衡 /67
4.4 缓冲溶液 /70
4.4.1 同离子效应与缓冲溶液 /70
4.4.2 缓冲溶液pH 的计算 /72
4.4.3 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73
4.5 溶度积常数 /74
4.5.1 溶度积 /75
4.5.2 溶度积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75
4.6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76
4.6.1 溶度积规则 /76
4.6.2 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 /78
4.6.3 分步沉淀 /79
4.7 pH 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80
4.8 沉淀的转化 /83
习 题 /83
第5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基础 /87
5.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87
5.1.1 氧化值 /87
5.1.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88
5.2 原电池及其电动势 /90
5.2.1 原电池 /90
5.2.2 原电池的电动势 /92
5.2.3 原电池的电动势与反应的Gibbs函数变 /92
5.3 电极电势 /93
5.3.1 电极电势的基本概念 /93
5.3.2 标准电极电势 /94
5.3.3 Nernst方程 /95
5.4 电极电势的应用 /99
5.4.1 比较氧化剂或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99
5.4.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99
5.4.3 确定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限度 /101
*5.4.4 元素电势图 /102
5.5 电解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105
5.5.1 电解的基本原理 /105
5.5.2 电解的应用 /107
5.6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109
5.6.1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110
5.6.2 金属的防护 /111
习 题 /112
第6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17
6.1 氢原子光谱与 Bohr理论 /117
6.1.1 氢原子光谱 /117
6.1.2 Bohr理论 /118
6.2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19
6.2.1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119
6.2.2 Schrödinger方程
与三个量子数 /120
6.2.3 波函数与原子轨道 /122
6.2.4 第四个量子数———自旋量子数 /123
6.2.5 概率密度与电子云 /125
6.3 多电子原子的结构 /126
6.3.1 多电子原子的轨道能量 /126
6.3.2 核外电子的排布 /128
6.4 元素周期律 /130
6.4.1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30
6.4.2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132
习 题 /137
第7章 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139
7.1 共价键理论 /139
7.1.1 共价键的形成与本质 /139
7.1.2 共价键的特点 /140
7.1.3 共价键的键型 /140
7.1.4 共价键参数 /141
7.2 杂化轨道理论 /143
7.2.1 杂化与杂化轨道的概念 /143
7.2.2 不等性杂化 /145
*7.2.3 d轨道参与的杂化 /146
*7.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47
7.3.1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要点 /147
7.3.2 用 VSEPR 推测分子的空间构型 /147
7.4 分子轨道理论 /151
7.4.1 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 /151
7.4.2 同核双原子分子的结构 /153
7.5 晶体的结构特征和类型 /155
7.5.1 晶体的结构特征 /155
7.5.2 晶体的类型 /156
7.6 金属晶体 /157
7.6.1 金属晶体的结构 /157
7.6.2 金属键理论 /159
7.7 离子晶体 /161
7.7.1 离子晶体的结构 /161
7.7.2 晶格能 /163
7.7.3 离子极化 /165
7.8 分子晶体 /167
7.8.1 分子的偶极矩和极化率 /167
7.8.2 分子间的吸引作用 /169
7.8.3 氢 键 /170
习 题 /172
第8章 配位化合物 /175
8.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175
8.1.1 配合物的组成 /175
8.1.2 配合物的化学式与命名 /177
8.2 配合物的结构 /178
8.2.1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磁性 /178
8.2.2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180
*8.2.3 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183
8.3 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位平衡 /189
8.3.1 配合物的解离常数和稳定常数 /189
8.3.2 配合物稳定常数的应用 /190
习 题 /193
第9章 主族金属元素 /197
9.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197
9.1.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概述 /197
9.1.2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 /199
9.1.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化合物 /202
9.1.4 对角线规则 /207
9.2 铝及其化合物 /208
9.2.1 铝元素和铝单质 /208
9.2.2 铝的化合物 /209
9.3 锡和铅 /211
9.3.1 锡和铅的单质 /211
9.3.2 锡和铅的化合物 /212
9.4 砷、锑、铋 /215
9.4.1 砷、锑、铋的单质 /215
9.4.2 砷、锑、铋的化合物 /215
习 题 /217
第10章 非金属元素 /220
10.1 非金属元素及其存在形式 /220
10.2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 /221
10.2.1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221
10.2.2 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222
10.3 非金属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223
10.3.1 氢化物 /223
10.3.2 卤化物 /225
10.3.3 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227
10.4 非金属元素的含氧酸盐 /229
10.4.1 含氧酸盐的溶解性 /229
10.4.2 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 /229
10.4.3 非金属含氧酸及其盐的氧化还原性 /230
习 题 /234
第11章 过渡元素 /236
11.1 过渡元素概述 /236
11.2 过渡元素的单质 /239
11.2.1 过渡元素的存在与单质的制备 /239
11.2.2 过渡元素单质的性质 /239
11.2.3 过渡元素单质的用途 /241
11.3 过渡元素的化合物 /242
11.3.1 铬的化合物 /243
11.3.2 锰的化合物 /244
11.3.3 铁、钴、镍的化合物 /246
11.3.4 铜、银的化合物 /250
11.3.5 锌、镉、汞的化合物 /253
习 题 /256
第12章 化学与现代社会专题 /260
12.1 化学与能源 /260
12.1.1 氢能源 /260
12.1.2 新型化学电源简介 /262
12.1.3 太阳能 /264
12.2 化学与材料 /265
12.2.1 几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简介 /265
12.2.2 石墨烯 /266
12.2.3 高分子材料之塑料 /268
12.2.4 纳米材料简介 /270
12.3 化学与环境 /274
12.3.1 大气环境化学 /274
12.3.2 碳达峰与碳中和 /277
12.3.3 含有害金属废水处理 /278
12.3.4 绿色化学与催化的主要奠基人闵恩泽 /280
12.4 化学与生命科学 /282
12.4.1 生命必需元素 /282
12.4.2 生命必需元素的生物功能 /283
主要参考书目 /289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291
附 录 /294
附录1 某些常见的无机物质和C1、C2有机物质的热力学性质 /294
附录2 酸、碱的解离常数 /305
附录3 溶度积常数 /306
附录4 标准电极电势(298.15K) /307
附录5 某些配离子的标准稳定常数(298.15K) /311
元素周期表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