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2004年首次出版,目前已再版三次。在四版教材的编写中,编著者始终秉持与时俱进和“精、全、新”的编写原则,合理编排知识体系,去冗余、保经典、重发展,力求以有限学时对有限知识点进行讲解,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发现、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
为更好适应高等教育的“数智化”转型需要,《仪器分析》(第四版)教材被打造为新形态教材,通过二维码引入了仪器分析课程相关的课件、教案、大型仪器内部结构等虚拟仿真资源,以及重难点讲解视频、习题讲解视频和课程思政案例等数字化资源。新版教材版面新颖、时代气息浓郁、特色突出且内容更加丰富,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化学系及相关专业的仪器分析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理工科院校仪器分析课程的参考教材。
全书共21章,按照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光分析与波谱分析的顺序编写,同时引入了“流动注射分析法”和“微流控分析法”等分析化学的前沿研究内容。在每一章中,除注重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阐释外,还注重引入该方法的新进展,便于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如,在绪论中增加了计算机与分析仪器、分析仪器的信息评价与处理,电化学分析基础一章中引入活体分析,在光分析法中引入聚集诱导发光和荧光成像分析,在拉曼光谱中引入表面增强拉曼等内容。
第1章 绪 论 /1
1.1 概 述 /1
1.2 仪器分析分类与发展 /2
1.2.1 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2
1.2.2 仪器分析的发展过程 /3
1.3 计算机与分析仪器 /4
1.3.1 计算机对仪器分析发展的促进
作用 /4
1.3.2 分析仪器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5
1.4 分析仪器的信息评价与处理 /8
1.4.1 信息和熵 /8
1.4.2 分析化学实验中的信息量 /9
1.4.3 分析仪器的最大信息量 /9
1.4.4 仪器的效率和剩余度 /9
1.5 分析仪器的性能指标 /10
1.5.1 信号与噪声 /10
1.5.2 灵敏度与检出限 /10
1.5.3 分辨率 /11
习 题 /11
第2章 电化学分析基础 /12
2.1 电化学分析概述 /12
2.1.1 电化学分析法的特点 /12
2.1.2 电化学分析法的分类 /12
2.1.3 各种电化学分析法简介 /13
2.1.4 电化学分析的主要应用领域 /14
2.2 化学电池与电极电位 /14
2.2.1 化学电池 /14
2.2.2 电极电位 /15
2.2.3 液体接界电位与盐桥 /18
2.3 电极与电极类别 /18
2.3.1 参比电极与指示电极 /18
2.3.2 工作电极与辅助电极 /22
2.3.3 极化电极与去极化电极 /22
2.3.4 微电极与化学修饰电极 /23
2.4 电极-溶液界面的传质过程
与极化 /23
2.4.1 电极-溶液界面的传质过程
与类型 /23
2.4.2 电极的极化与超电位 /24
习 题 /25
第3章 基本电化学分析法 /26
3.1 电位分析法 /26
3.1.1 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6
3.1.2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特性 /33
3.1.3 电位分析法的应用 /34
3.2 电重量分析法 /37
3.2.1 电重量分析法原理 /37
3.2.2 恒电流电重量分析法 /38
3.2.3 控制阴极电位电重量分析法 /39
3.3 库仑分析法 /40
3.3.1 库仑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0
3.3.2 电量的确定与电流效率 /41
3.3.3 库仑滴定 /41
3.3.4 微库仑分析法 /42
习 题 /43
第4章 伏安分析法 /45
4.1 经典极谱分析法 /45
4.1.1 极谱分析法的一般过程 /45
4.1.2 扩散电流理论 /46
4.1.3 干扰电流与抑制 /50
4.1.4 极谱分析法的应用 /52
4.2 现代极谱分析法 /53
4.2.1 单扫描极谱法 /53
4.2.2 交流极谱法 /55
4.2.3 方波极谱法 /56
4.2.4 脉冲极谱法 /56
4.2.5 交流示波极谱法 /57
4.3 溶出伏安分析法 /58
4.3.1 溶出伏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58
4.3.2 影响溶出峰电流的因素 /59
4.3.3 操作条件的选择 /59
4.3.4 溶出伏安分析法的应用 /60
4.4 循环伏安法 /60
4.4.1 循环伏安法的基本原理 /60
4.4.2 循环伏安法的应用 /61
4.5 专 题 /62
4.5.1 化学修饰电极 /62
4.5.2 微电极与活体分析 /66
4.5.3 光谱电化学分析法 /67
习 题 /68
第5章 色谱分析基础 /70
5.1 色谱分析法概述 /70
5.1.1 色谱分析法的特点、分类和
作用 /70
5.1.2 色谱基本参数与色谱流出曲线
的表征 /71
5.1.3 色谱一般分离过程与分配
系数 /73
5.2 色谱理论基础 /75
5.2.1 塔板理论 /76
5.2.2 速率理论 /76
5.2.3 分离度 /79
5.3 色谱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80
5.3.1 色谱定性鉴定方法 /80
5.3.2 色谱定量分析方法 /81
习 题 /82
第6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 /84
6.1 气相色谱仪 /84
6.1.1 气相色谱仪结构流程 /84
6.1.2 气相色谱仪主要组成部分 84
6.2 气相色谱固定相 /86
6.2.1 气固色谱固定相 /86
6.2.2 气液色谱固定相 /86
6.3 气相色谱检测器 /89
6.3.1 检测器类型及性能评价指标 /89
6.3.2 热导检测器 /91
6.3.3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92
6.3.4 电子捕获检测器 93
6.3.5 其他检测器 /94
6.4 气相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94
6.4.1 色谱柱及使用条件的选择 /94
6.4.2 载气种类和流速的选择 /96
6.5 气相色谱应用技术 /97
6.5.1 裂解气相色谱分析法的原理
与应用 /97
6.5.2 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法的原理
与应用 /99
6.6 毛细管气相色谱 /100
6.6.1 特 点 /100
6.6.2 毛细管与毛细管色谱结构
流程 /100
习 题 /101
第7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102
7.1 高效液相色谱仪 /102
7.1.1 高效液相色谱仪结构流程 /102
7.1.2 高压输液泵与高效分离柱 /103
7.1.3 梯度淋洗装置 /103
7.1.4 液相色谱检测器 /104
7.2 主要分离类型 /106
7.2.1 液-固吸附色谱 /106
7.2.2 液-液分配与化学键合相
色谱 /107
7.2.3 离子交换色谱 /108
7.2.4 离子对色谱 /109
7.2.5 空间排阻色谱 /110
7.2.6 亲和色谱 /111
7.3 液相色谱的固定相与流动相 /111
7.3.1 固定相 /111
7.3.2 流动相 /113
7.3.3 流动相的选择 /114
7.4 影响分离的因素与分离类型的
选择 /114
7.4.1 影响分离的因素 /114
7.4.2 分离类型选择 /114
7.5 制备型液相色谱 /115
7.6 离子色谱分析法 /115
7.6.1 离子色谱分析法概述 /116
7.6.2 离子色谱的结构流程与装置
类型 /116
7.6.3 离子色谱分析法的应用 /117
习 题 /119
第8章 超临界流体色谱及色谱分析新方法/121
8.1 超临界流体色谱 /121
8.1.1 超临界流体色谱的基本
原理/121
8.1.2 超临界流体色谱仪的结构
流程 /123
8.1.3 超临界流体色谱的应用 /124
8.2 激光色谱 /124
8.2.1 激光色谱的基本原理 /125
8.2.2 激光色谱的特点 /125
8.2.3 激光色谱的应用前景与
发展 /126
习 题 /127
第9章 毛细管电泳分析法 /128
9.1 毛细管电泳的仪器装置 /128
9.1.1 毛细管电泳仪的基本结构
与流程 /128
9.1.2 进样系统 /129
9.1.3 检测器 /130
9.2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 /130
9.2.1 电泳和电渗 /130
9.2.2 柱效和分离度 /133
9.3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135
9.3.1 毛细管区带电泳 /135
9.3.2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136
9.3.3 毛细管凝胶电泳 /136
9.3.4 毛细管等速电泳 /136
9.3.5 毛细管等电聚焦 /136
9.3.6 毛细管电色谱 /137
9.4 影响分离度的因素 /137
9.4.1 工作电压的选择 /137
9.4.2 毛细管选择与温度控制 /138
9.4.3 毛细管电泳中的电解效应
及分离介质的选择 /138
9.5 毛细管电泳的应用 /140
9.5.1 离子化合物的分析 /140
9.5.2 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141
9.5.3 在手性化合物分离中的
应用 /143
习 题 /144
第10章 光分析法基础 /146
10.1 光分析法概述 /146
10.1.1 光分析法及其基本特征 /146
10.1.2 电磁辐射的基本性质 /147
10.1.3 光分析法分类 /148
10.1.4 各种光分析法简介 /149
10.2 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 /151
10.2.1 原子光谱 /151
10.2.2 分子光谱 /152
10.3 光分析仪器与光学器件 /154
10.3.1 光分析仪器的基本流程 /154
10.3.2 光分析仪器的基本单元
与器件 /154
10.4 光分析法进展简介 /158
习 题 /159
第11章 原子光谱分析法 /160
11.1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160
11.1.1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基本
原理 /160
11.1.2 原子发射光谱仪器类型与结构
流程 /162
11.1.3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
应用 /169
11.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170
11.2.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基本
原理 /170
11.2.2 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类型与结构
流程 /174
11.2.3 干扰及其抑制 /178
11.2.4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
应用 /180
11.3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 /182
11.3.1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的基本
原理 /182
11.3.2 原子荧光光谱仪器类型与结构
流程 /184
11.3.3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的
应用 /185
11.4 原子光谱分析的技术展望 /185
习 题 /186
第12章 X-射线光谱和表面分析法 /187
12.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 /187
12.1.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的
基本原理 /187
12.1.2 X-射线荧光光谱仪 /191
12.1.3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的
应用 /196
12.2 X-射线衍射分析法 /197
12.2.1 X-射线衍射分析法的基本
原理 /197
12.2.2 粉末衍射分析法 /197
12.2.3 单晶衍射分析法 /198
12.3 光电子能谱与光探针分析法 /199
12.3.1 光电子能谱分析法 /199
1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法 /201
12.3.3 紫外光电子能谱分析法 /202
12.4 电子能谱与电子探针分析法 /203
12.4.1 Auger电子能谱分析法 /203
12.4.2 电子微探针分析法与扫描电子
显微镜法 /205
12.5 离子散射能谱与离子探针
分析法 /206
12.5.1 离子散射能谱分析法 /207
12.5.2 次级离子质谱分析法 /207
习 题 /208
第13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209
13.1 分子荧光与磷光分析法的基本
原理 /209
13.1.1 荧光与磷光的产生过程 /209
13.1.2 荧光光谱的类型与基本
特征 /211
13.1.3 荧光的产率与分子结构的
关系 /214
13.1.4 影响荧光强度的环境因素 /215
13.2 分子荧光分析法 /216
13.2.1 分子荧光仪器的结构流程 /216
13.2.2 分子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216
13.3 分子磷光分析法 /217
13.3.1 低温磷光与室温磷光的
测量 /217
13.3.2 分子磷光分析法的应用 /219
13.4 化学发光分析法 /220
13.4.1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20
13.4.2 化学发光反应的类型 /221
13.4.3 化学发光分析测量装置
与技术 /223
13.4.4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特点
及应用 /224
13.5 分子发光分析法新技术 /225
13.5.1 荧光标记与探针技术 /225
13.5.2 荧光成像技术 /226
13.5.3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 /226
习 题 /230
第14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 /231
1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基础 /231
14.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概述 /231
14.1.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231
14.1.3 光吸收定律 /232
14.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33
14.2.1 结构类型 /233
14.2.2 主要部件 /233
14.3 吸收带类型与溶剂效应 /234
14.3.1 电子跃迁和吸收带类型 /234
14.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常用
术语 /237
14.3.3 溶剂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
影响 /239
14.4 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
光谱 /241
14.4.1 饱和烃 /241
14.4.2 饱和烃衍生物 /241
14.4.3 不饱和脂肪烃 /242
14.4.4 羰基化合物 /244
14.4.5 芳烃 /247
14.5 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
因素 /250
14.5.1 立体效应 /250
14.5.2 互变异构 /251
14.5.3 溶液的pH /252
14.5.4 乙酰化位移 /252
14.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应用 /253
14.6.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提供 的 结
构信息 /253
14.6.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结 构 分
析中的应用 /253
14.6.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定量
分析 /255
14.6.4 导数分光光度法 /256
习 题 /257
第15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 /259
15.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基础 /259
15.1.1 红外光谱概述 /259
15.1.2 红外光谱基本知识 /259
15.1.3 分子振动和特征振动频率 /261
15.2 红外光谱仪 /271
15.2.1 色散型红外光谱仪 /271
15.2.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272
15.2.3 试样的处理和制样方法 /274
15.2.4 其他测定方法和联机技术 /275
15.3 影响频率位移的因素 /276
15.3.1 外部因素 /276
15.3.2 内部因素 /277
15.4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281
15.4.1 饱和烃及其衍生物 /281
15.4.2 烯烃和炔烃 /283
15.4.3 芳 烃 /284
15.4.4 羰基化合物 /287
15.4.5 氰基(C≡N)化合物 /289
15.4.6 硝基(—NO2)化合物 /290
15.5 红外光谱的应用 /290
15.5.1 红外光谱图解析步骤 /290
15.5.2 红外光谱的定性分析 /291
15.5.3 红外光谱的定量分析 /294
习 题 /296
第16章 拉曼光谱分析法 /299
16.1 概 述 /299
16.2 拉曼光谱产生的基本原理 /300
16.2.1 瑞利散射与拉曼散射 /300
16.2.2 拉曼光谱 /301
16.2.3 拉曼光谱选律 /301
16.2.4 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的
比较 /302
16.3 拉曼光谱仪 /303
16.3.1 色散型拉曼光谱仪 /303
16.3.2 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仪 /304
16.4 拉曼光谱法的应用 /305
16.4.1 定性分析 /305
16.4.2 定量分析 /306
16.4.3 其他拉曼光谱法 /307
习 题 /308
第17章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 /309
17.1 概 述 /309
17.2 核磁共振原理 /310
17.2.1 原子核的自旋 /310
17.2.2 核磁共振现象 /310
17.2.3 饱和与弛豫 /312
17.2.4 核磁共振的宏观理论 /313
17.3 核磁共振波谱仪 /314
17.3.1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结构
类型 /314
17.3.2 核磁共振波谱常用溶剂 /315
17.3.3 试样准备和测定 /315
17.4 质子核磁共振波谱(1HNMR)/315
17.4.1 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 /316
17.4.2 自旋-自旋偶合和偶合常数 /321
17.4.3 质子核磁共振波谱的应用 /326
17.5 13C核磁共振波谱 /332
17.5.1 13CNMR谱的特点 /332
17.5.2 脉冲傅立叶变换技术 /332
17.5.3 13CNMR谱的标识技术 /333
17.5.4 13C核的化学位移 /334
17.5.5 13CNMR的应用 /337
17.6 二维核磁共振波谱(2D-NMR)/339
17.6.1 1D-NMR与2D-NMR /340
17.6.2 二维化学位移相关
NMR谱 /342
习 题 /344
第18章 质谱分析法 /348
18.1 质谱仪的类型及构成 /348
18.1.1 进样系统 /348
18.1.2 真空系统 /349
18.1.3 离子源 /350
18.1.4 质量分析器 /353
18.1.5 检测器 /359
18.2 质谱联用仪器 /359
18.2.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359
18.2.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360
18.2.3 串联质谱仪器 /361
18.3 质谱仪性能指标 /363
18.3.1 灵敏度 /363
18.3.2 分辨率 /363
18.3.3 质量范围 /364
18.3.4 质量稳定性和质量精度 /365
18.4 质谱中的离子 /365
18.4.1 离子类型 /365
18.4.2 分子离子 /366
18.4.3 碎片离子 /367
18.4.4 同位素离子 /370
18.5 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轰击
质谱(EI-MS)/371
18.5.1 烃类 /371
18.5.2 饱和烃类衍生物 /374
18.5.3 羰基化合物 /376
18.5.4 芳香化合物 /378
18.6 电子轰击质谱(EI-MS)的
解析 /380
18.6.1 谱图解析的一般步骤 /381
18.6.2 谱图解析实例 /382
习 题 /385
第19章 热分析法 /389
19.1 概 述 /389
19.2 热重与微分热重分析法 /390
19.2.1 基本原理 /390
19.2.2 热重分析仪器 /392
19.2.3 影响因素 /392
19.2.4 应 用 /394
19.3 差热分析法 /395
19.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 /397
习 题 /398
第20章 流动注射分析法 /399
20.1 概 述 /399
20.2 FIA分析的基本原理 /400
20.2.1 基本过程 /400
20.2.2 试样区带的分散过程 /401
20.2.3 影响分散过程的因素 /402
20.3 仪器装置 /404
20.4 分析应用技术简介 /404
习 题 /406
第21章 微流控分析法 /408
21.1 概 述 /408
21.1.1 微流控分析芯片的定义
与发展过程 /408
21.1.2 微流控分析芯片的特点
与前景 /409
21.2 微流控分析中的基本方法
与技术 /410
21.2.1 芯片材料与设计加工 /411
21.2.2 微器件与微流体的驱动
和控制 /412
21.2.3 微 流 控 分 析 芯 片 中 的 弯 道 效
应、层 流 效 应 与 分 子 扩 散 效
应 /416
21.2.4 微流控分析芯片中的进样
技术 /418
21.2.5 微流控分析芯片检测器 /420
21.3 微流控分析芯片的应用 /422
习 题 /423
参考文献 /424